2022年5月23日,bwin必赢登录入口官网史学部主任、必赢王子今教授在《光明日报·理论版》发表题为《秦汉社会生活中的“节气”“节令”“节庆”》的文章。
有关“节气”“节令”“节庆”的思想创见和礼俗构成,是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,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宝库的贡献。文章从“‘风雨时节’理想”“‘时序’原则:《吕氏春秋》‘十二纪’与《礼记·月令》”“值得关注的生态保护意识”“气候变迁与‘二十四节气’次序变化”“‘节令’‘节庆’:礼俗规范与行政参与”等五个方面阐述了“节气”“节令”“节庆”在秦汉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和作用。
“风雨时节”,既是秦汉时期民间通行吉语,也是政治文化话语。国家施政要依照由长期农耕生活经验总结的十二月令行事,否则就会出现“风雨不节”的情形,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,或“民殃于疫”,甚至危及国家安定。《吕氏春秋》“十二纪”、《礼记·月令》系统记述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天象规律、物候特征、生产程序以及应当注意的诸多事项,其中的“时序”可能是自然原则的体现。这种“时序”在当时比“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”的政治等级制度还要重要,直接关系到“阴阳和,风雨节”。汉代,不仅君王“动静”必须遵循“道”,“奉顺阴阳”,而且出土资料显示,当时维护生态环境的制度已普及到基层。这种生态保护意识值得我们关注。受气候变化影响,“二十四节气”的先后次序在汉代曾发生过变动。现今“雨水—惊蛰”“清明—谷雨”的次序,曾经是“惊蛰—雨水”“谷雨—清明”。“节”“令”一般不连读,“节庆”在西晋已经是社会习用语,这也许是秦汉“节庆”的沿承。“清明节”在汉代已经是民间通常称作“节”的日子。作为“节庆”日子的“蜡节”“腊节”本是“中国”即中原的“岁终祭先祖”的日子,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形成之后,这一民间“祭”“飨”礼祀成为国家典礼。东汉王朝确定的“祭”“飨”制度,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体系。“晦望二十四气伏腊及四时”,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“节庆”日。